樊城区:“红色治理”巧解物业纠纷
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住宅小区日益增多,物业管理矛盾纠纷已成为基层治理的难点和痛点。面对这一挑战,樊城区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(简称物调委)积极探索“红色治理”模式,将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融入小区治理,实现“小事不出家庭、大事不出小区、难事不出社区”的和谐局面。
作为中心城区的樊城,人口密集,住宅小区众多。自2021年物业管理职权下放以来,该区每年物业相关咨询和投诉量都比较大。
普鑫上东郡小区是樊城区体量最大的商品房小区之一,人口密度大,夜间经济活跃,矛盾点较为集中。如今,在小区进出口的显眼位置设立的该区首个“枫桥经验”实践站——平安驿站格外醒目。站外展示着服务项目和“码上解决”二维码小程序,驿站内则设有居民议事调解室、文化活动室和网格化信息中心。“针对居民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,由居民及议事代表共同讨论,志愿者提供法律咨询和纠纷调解等服务。此外,小区物业管家、党员志愿者、居民骨干、治保主任、社区民警、律师及心理老师等均被纳入调解委员会,确保问题早发现、早处置。”清河口办事处美满社区党委书记冯莹介绍说,今年以来,该驿站已成功帮助居民解决公共环境提升、便民服务等多项问题,调解矛盾纠纷30余件,基本实现了“矛盾不出小区”。
“以前路灯不亮,没有物业,我们只能摸黑出门,很不安全。现在只要一说,物业当天就能修好。”明晶巷社区605小区的班奶奶对如今的物业服务赞不绝口。
与普鑫上东郡不同,605小区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。而其所在的清河口辖区作为老城区,类似无物业管理的老旧小区不少,普遍存在环境差、停车乱、矛盾多、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。由于纠纷频发、小区规模小,物业公司往往不愿进驻。
为此,清河口街道综治中心以605小区为试点,围绕老旧小区治理难题,以“三供一业”移交为契机,探索出“四加四减四零”工作方法(通过“大物业+微治理”减轻社区负担,实现组织渗透零距离;“网格员+物管员”减少办事流程,实现沟通互动零时差;“问题清单+服务清单”减去居民烦恼,实现优质服务零投诉;“兜底线+更完善”减轻家庭矛盾,实现老有所养零负担)。“这一新模式,构建起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、大物业为主体、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格局,是物业‘红色治理’模式的最典型体现。”清河口街道党工委副书记、政法委员张星告诉记者。
针对居民结构多元、诉求多样的挑战,明晶巷社区还探索发展了11名热心居民,创立“明晶孃孃”志愿服务品牌,搭建居民自治新平台。近两年来,“明晶孃孃调解队”成功调解纠纷162起,调解成功率达98.6%。
近年来,樊城区坚持践行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以党建为引领,整合多方力量,探索物业纠纷化解新路径。通过专业化管理,提升调解体系水平。樊城区住建局选派持证兼职人民调解员,充实物调委队伍,并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,包括流程公示、受理登记、重大纠纷报送、结案归卷、专家库及衔接配合制度。调解员保持24小时电话畅通,确保群众诉求及时响应。
多元化协同推动源头治理。通过政府搭台,物调委积极吸引社区、网格、物业服务企业等多方力量参与调解,形成纠纷化解合力。接到咨询或投诉后,专职调解员会及时联系物业、开发商及反映人调查取证,秉持公平合法原则提出解决方案。
为从根本上化解纠纷,物调委不断创新工作方法,实行重点调处,与当事人反复沟通,掌握思想动态,切实解决问题和困难。在处理小区物业纠纷时,充分发挥“法治带头人”和“法律明白人”的地缘、人缘优势,联合开展调解,有效维护了社区和谐稳定。
物调委还坚持法治宣传预防纠纷,定期开展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及物业法律法规进小区、进社区、进单位活动,通过以案释法,引导当事人及企业通过调解解决争议。针对城乡接合部新建商品房小区人员复杂、流动性大的特点,物调委联合社区和物业公司开展摸排走访,举办《襄阳物业服务和管理办法》专题宣传,帮助居民明晰责任、合法维权。
据统计,今年以来,区、镇(街道)两级接待投诉类、法律咨询类物业纠纷2400余起,其中樊城区物调委直接受理重大疑难物业纠纷120起,成功化解109起,化解成功率为90%,基本实现了基层矛盾就地化解。
“针对群众普遍关注的物业服务履约不到位、侵占业主公共收益、老旧电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,今年到明年,我们在全区开展为期两年的专项整治行动,着力化解一批突出问题,查处一批违规企业,进一步规范物业服务行为及公共收益管理,推动物业行业质价相符、优质优价,以信息公开换取信任,以良好服务保障民生,促进物业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。”樊城区委副书记、政法委书记杨永亮说。